《医疗器械数智化转型蓝皮书》之03: 纸质批记录管理之痛:侵蚀企业利润的无形杀手

时间 :2025-06-01 作者 : 来源:微信公众号文章 浏览 :
1753767013785ea1df8bb1a6e84de

2025年4月3日,工信部、国家药监局等七部门发布《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方案明确提出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

为深入探讨医疗器械数智化转型,在“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医疗器械行业分盟”专家委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智能制造与智慧监管分会”指导下,冠骋信息法规研究院联合行业专家共同编写《医疗器械数智化转型》系列文章,供从业者参考。

一、没有记录,就相当于没有发生
国内外相关法规对医疗器械历史记录(Device History Record, DHR)有明确要求,规定医疗器械企业应当建立记录控制程序,且记录应当清晰、完整和和可追溯,以下为部分法规节选:
中国2025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DHR相关规定节选:
第四十四条【记录管理】  企业应当建立记录控制程序,包括记录的标识、保管、检索、保存期限和处置要求等。

(一)记录应当保证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质量控制和放行等活动的可追溯性; 

(二)记录应当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防止破损和丢失;

(三)记录不得随意涂改或者销毁。更改记录应当签注姓名和日期,并使原有信息仍清晰可辨,必要时应当说明更改的理由;

(四)记录的保存期限至少应当与医疗器械的寿命期保持一致或者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且自产品放行之日起不少于2年。 

美国21 CFR Part 820(QSR820)对DHR相关规定的节选:

820.65 可追溯性:建立和维护用于识别每个成品设备单元、组或批次以及适当识别组件的控制编号程序。程序应促进纠正措施的实施,此类识别应记录在DHR中。

820.80验收记录:在本部分,组织应按要求记录检验活动。这些记录应包括:实施的验收活动、实施验收活动的日期、验收结果、执行验收活动的人员的签名、适用时,包括使用的仪器。这些记录应作为 DHR 的一部分。

820.120标签和包装控制:标签的发放,包括执行检查人员的日期和签名,应记录在DHR中。每个制造商应控制标签和包装操作,以防止标签混淆。用于每个产品单元、组、批的标签和标识,应在DHR 中给予记录。

820.184 设备历史记录:每个制造商应建立和维护程序,以确保每个组、批次或单元的DHR得以维护,以证明设备是根据DMR和本部分的要求制造的。

监管机构在其监督检查实践中践行,“没有记录,就相当于没有发生(If it's not recorded, it didn't happen)”,这一原则虽未直接写入法规条款,但其精神贯穿于监管机构对数据完整性、记录可追溯性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严格要求中。若企业无法提供完整、真实的记录,监管机构会认定相关操作未按规范执行,进而引发“缺陷项”的产生,甚至直接导致警告、停产整顿、终止准入等强制性处罚措施。

以一则国家药监局飞行检查通告为例:对某企业依法采取责令暂停生产的控制措施,要求企业完成全部项目整改并经属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复查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并责令企业评估产品安全风险,对有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按照《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的规定召回相关产品。

通告中指出企业具体问题有:记录中生产时间不合理;物料领用记录信息不准确;物料使用量记录不合理,灭菌记录中灭菌装载量与相应作业指导书规定不一致,灭菌记录准确性、可靠性不满足要求;现场查看气相色谱仪计算机系统环氧乙烷残留检测记录,无批号为22050201折叠头戴式医用防护口罩环残检测记录,但企业提供了该批次的纸质版环氧乙烷残留检测记录;批号为22050201的产品批生产记录数量与中间品检验记录数量不一致。不符合《规范》每批(台)产品均应当有生产记录并可追溯的要求。

以一封美国FDA 警告信(warning letter)为例,违规行为(violations)中与DHR相关内容摘录如下:记录中缺少对产品不合格原因的描述和记录;公司没有制造程序来记录蝶形针组件在用于制造成品设备时的剩余保质期;产品批次的器械历史记录显示,该批次已由贵公司批准和放行,而对不合格处置没有结果和记录。

警告信中要求“公司应立即采取行动解决本信中发现的任何违规行为。未能充分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导致 FDA 采取监管行动,恕不另行通知。这些行动包括但不限于扣押、禁令和民事罚款。”


二、DHR痛点和利润黑洞:侵蚀企业利润的形杀手

当前基于纸质批记录的传统管理模式,正在成为制约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和降本增效的拦路虎。纸质管理易出错、效率低、难查找、成本高、数据统计分析难等问题,不仅导致产品质量偏差和交付周期延长,更可能引发监管警告甚至产品召回等严重后果。企业常常面临如下困境: 

 ❗ 纸质记录“易出错”

❗ 管理使用“效率低”
❗ 文件版本“满天飞”
❗ 记录签字“跑断腿”
❗ 批次记录“堆成山”
❗ 追溯分析“耗时艰”
1. 纸质记录“易出错”
  • 模版经常错用、缺漏:纸质记录管理,不同产品对应不同的批记录模板,部分模板还存在跨产品共用,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批记录模板错用、缺漏频率显著上升。
  • 错填、漏填问题频发:手写记录缺乏有效的校验功能,一份完整批记录可能涵盖数百页记录、数千项必填字段,员工难以始终保持高度专注,数据错填、漏填等问题屡见不鲜。
  • 过程数据易出错:纸质记录管理信息往往通过碎片化、非标准化、多层级的方式在部门或工序间传递,这种原始的信息传递方式导致关键信息和关键参数在转录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读或遗漏。如IVD行业批次配置过程中,需要研发多次调试验证才能获取最终的批次配方,历次调试的原材料投入量和配比需要经过汇总计算转换为最终的配方结果,过程中多次纸质传递和计算,时常引发原材料配比计算错误,配方用错版本等问题。
  • 记录审核易遗漏:人工核查难以全面覆盖全部关键字段(如环境监测数据、设备校准记录),遗漏、缺失、不规范记录、不合规修改等问题没有有效的手段保证全面审核到,经常发生遗漏。
2、管理使用“效率低”
  • 记录管理效率低:因产品种类和批记录模版数量庞大,企业需配置专人负责批记录模板的查找、打印、下发、收集、复印、归档、送审及存放管理。为防止遗漏出错,确保记录完整性,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复查核对,甚至设立专职复核岗位。此外,完整的批记录通常分散在不同部门,产品放行前需专人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收集、整理与核对。
  • 过程记录效率低:为防止遗漏出错,确保记录完整性,企业不得不进行生产人员每完成一个环节的记录,现场质量人员同步核查。部分企业因为复核任务繁重,现场审核人员和作业人员比例高达1:1,这种“人盯人”的模式虽能减少差错,却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率和成本浪费,导致产品制造周期大幅延长。
  • 逐级传递效率低:信息通过人工逐级中转(如生产员工纸条上报→班组长手写记录→现场质量人员复核→质量主管审核确认),需经多个节点才能到达目标环节,单次信息传递平均耗时数小时至数天,导致紧急问题错过最佳处理窗口,引发更大的质量问题。
  • 数据核对效率低:一份完整批记录可能包含上万项数据,必须逐页逐行审核记录中的生产参数、检验数据等关键信息,确认无误才能签字放行,这一过程既低效又容易疏漏,最终导致产品放行周期大幅延长。
3、文件版本“满天飞”
  • 版本控制困境:新旧版纸质批记录模板、SOP、BOM、图纸同时在生产现场,引发管理难题,为了防止用错,现场员工需要频繁核对版本,确保没有问题才能进行作业,严重影响作业效率和工单的流转速度。
  • 错误风险激增:旧版本回收不及时或者信息传递滞后,员工可能会执行错误版本。如果不同版本的产品外观尺寸差异微小,则很难目视化管理,更增加了用错版本风险。而版本错误会催生产品不良和报废,甚至可能流出导致不良反应和召回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4、记录签字“跑断腿”
  • 逐级手签耗时漫长:批记录放行需多人依次审批签字,若涉及跨部门(如生产、QA、QC等),流程可能横跨数天,常因审批人出差、会议、请假而无法及时签字,导致批记录积压和产品制造周期加长。
  • 批记录负责人“跑断腿”:由于审批人分散在不同办公区甚至不同厂区,批记录负责人需反复奔波于各部门,每份记录签核完成需往返多次,占用大量工作时长。若审批人临时外出,需电话、微信反复确认处理方案和替代签字人,有时甚至需重新打印文件,导致纸张和人力成本浪费。
5、批次记录“堆成山”
纸质批次记录已成为企业运营的显著痛点,主要表现为存储空间巨大、保管成本高。
  • 空间占用大:每份批次生产记录可能多达数百页,需要严格按照法规要求进行保存,日积月累占满整间档案室。某冠脉器械公司10年间积累的纸质批次记录超过5000万页,租用300平方米仓库专存。
  • 保管成本高:纸质文档易受潮、火灾或搬运损坏,且一旦损坏难以找回,需在温恒温湿、防虫防鼠的专用档案室存放,保管成本高。
6、追溯分析“耗时艰”
在纸质批记录管理模式下,医疗器械企业的生产数据陷入“沉睡”状态,无法转化为有效的决策依据。产品追溯能力较弱,只能靠人靠经验。
  • 数据分析低效:原始数据通常分散在各种纸质表格、报告和文件中,统计人员需要人工翻阅大量纸质文档才能获取基础数据。重要分析维度存在数据空白区,难以为长期趋势分析提供支撑,导致企业错失质量改进与成本优化的关键机会。
  • 产品追溯困难:医疗器械产品有很高的追溯性要求,如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追溯分析根因,并对相关产品冻结甚至召回。纸质批记录需要人力分析翻找,追溯能力很弱。一旦出现问题,往往需要召集多部门大量人员攻坚式追溯,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容易疏漏。
  • 不合规风险: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公布的飞行检查通告中,医疗器械企业因记录缺失、数据不完整等问题导致的停产整顿屡见不鲜。现场监督检查时,翻找纸质记录效率较低,不仅耗费大量人力应审,也容易被质疑产品追溯能力。
以上纸质记录管理困境严重影响了企业运营效率,增加了质量风险,也带来了较大的直接成本,以一家医疗设备企业为例,据企业估算,其每年在纸张、人力、固定资产等方面直接成本达到56.24万元,如表1所示。
某医疗设备企业纸质记录管理成本(每年)

成本项

量级

节约成本

记录纸张

114万张/年

228000

SOP纸张成本

2.4万张/年

24000

批记录专员打印、齐套检查、下发、回收、收集、归档、送审)

1.5

162000元

固定资产(档案室)

100㎡

75000元

分析追溯工时(复写、查找、审批、统计、追溯等)

2200小时

95000元

总计:

562400

医疗设备企业纸质记录管理成本(每年)


三、无纸化是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突破口

以上剖析了医疗器械企业在纸质管理模式下所面临的六大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环环相扣,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成为侵蚀企业利润、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性瓶颈。不仅增加了纸张、人力、空间、等显性成本,更增加了决策滞后、质量风险、交付延误、客户满意度下降、潜在监管处罚等隐性成本。面对日益严苛的监管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医疗器械企业若无法有效根除这些痛点,将在竞争上处于劣势。
因此,消灭纸质批记录管理的痛点,绝非锦上添花,而是企业实现实质性降本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与核心突破口。将企业制造运营管理从应对纸质记录的繁琐低效模式中解放出来,转向高效、透明、可控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破局的关键,就在于拥抱数字化变革——利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从纸质记录向电子记录的转型。数字化管理系统将有效解决以上痛点,如通过实时防呆防错降低错误率、通过工单任务监控预警实现生产全流程的透明可控、通过数据互联打破信息孤岛提升协同效率、通过电子存储与检索解决空间与查找难题、通过结构化数据挖掘分析和驱动决策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从深陷“纸质泥潭”到拥抱“数字变革”,是医疗器械企业挣脱束缚、提升效能、降低成本、保障合规、赢得未来的必由之路。

本文主要阐述了医疗器械行业纸质DHR管理的七大痛点,如何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消灭纸质批记录管理的痛点,相关内容请查看医疗器械数智化转型系列文章之四:技术筑基,管理跃迁:电子批记录系统的关键技术。其他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公众号医疗器械数智化转型系列文章。

编:涂伟超

校:符沁雨
审:朱晶晶


10b0294c4e266fe0e91d0238aae0689c